生态种植开启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新“蓝海”
“松下问童子,言师采药去。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。”自古以来,植物类中药材一直以野生为主,“上山采药”形象地体现了古人获得中药材的方式。
20世纪90年代以后,随着人们需求量的增加,大量中药材逐步从野生走向栽培。但此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中药农业,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化学农业的生产模式。为追求产量,生产中化肥、农药,甚至膨大剂的大量使用,导致土壤恶化,病虫害失控,连作障碍严重,进而引起中药材及环境农残重金属超标,既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,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。
药材好,药才好!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、科技部重点领域“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”负责人郭兰萍近日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,化学农业的模式在中药农业中行不通。
生搬硬套,造成中药材质量下滑
郭兰萍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,一直致力于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及中药生态农业的探索。在近20年对中药材栽培立地条件及土壤的研究中,郭兰萍认为,中药资源本身有其独特的生境要求,超过八成的药用植物主要生境在林缘/林下、路旁、山坡地、荒地/沙地,长期对特定生境的适应是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重要保障。套用常规作物农业生产模式,把本该生长在自然生境中的中药资源,硬搬到大田去种植是造成中药材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。
“比如润肺止咳的麦冬,原本环境为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阴湿除、林下或溪旁,现在人工种植于大田,大量施用生长调节剂,亩产(千重)可以从70公斤增加到200多公斤,但有效成分却普遍降低。”郭兰萍说,很多道地药材都生长在高山密林、荒坡野地里,任凭干旱暴晒、风吹雨打,环境恶劣,中药材的品质却非常好,这叫作道地药材的“逆境效应”。她用通俗的话把“逆境效应”描述为“顺境出产量,逆境出品质”。适宜生存,一定的环境预胁迫,会增加植物对此生代谢产物的积累,从而提高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。而中药材生产模仿作物耕地栽培及化学农业模式,违背了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,改变了药用植物的微生态。
“在生态系统中,生物与环境、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,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。”郭兰萍说,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角度来看,每个生物都有它独特额生态位,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。人们一心想着杂草抢了土壤的养分,却不知杂草可以保温保墒,为中药材的幼苗生长提供小环境,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,活化了土壤的矿质元素。那些生活在野外的药材,在自然状态下,生长多少年也不会出现连作障碍等问题,就是因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会拥有极大的生物多样性。
道法自然,生态种植实现“天地人药合一”
生态农业是目前国际社会先进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,其核心理念是“道法自然”,具有整体性、多样性、高效性、优质性和持续性的特点,生态农业投资小,产出高,并且无污染,风险小,其综合效益显著优于化学农业,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新方向。
在此背景下,郭兰萍和团队首次提出基于“天地人药合一”和“逆境效应”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,即“不向农田抢地,不与草虫为敌,不惧山高林密,不负山青水绿”。中药材“拟境栽培”生态种植理论,即以模拟中药材自然生境栽培的栽培方式,不采用化肥农药,不刻意除虫除草,讲究“人种天养”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,实现“天地人药合一”的栽培模式。这一理论的提出,为中药材种植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,为解决中药材种植中面临的连作障碍、农药重金属残留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。还系统提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的三大核心策略:土壤综合治理、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杂草绿色防控,阐明了中药材生态种植高产、优质、可持续发展的的四大核心机理:生态位最佳利用提升产量、逆境效应提升品质、生态系统稳态抗病虫害、土壤正反馈提高土壤质量,还首次提出了中药生态农业服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贡献和策略。
绿水青山,推动中药生态农业成为世界生态农业典范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中药生态农业的研究与实践,多学科融入,推动中药生态农业成为全球生态农业中最有活力和前景的新领域。
郭兰萍和团队提出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,不但言简意赅地描述了生态农业的核心特征及目标,还指明了中药生态农业前进的路径和愿景。在黄璐琦院士的指导下,由郭兰萍担任带头人,联合昆明理工大学、湖北中医药大学、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,获批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“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”。
“我有一个梦想,让中国90%以上的中药材实现生态种植,让中药生态农业成为世界生态农业典范。”郭兰萍说,目前,她和团队已实现对50种大宗常用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科学布局,提炼形成了不同区域适宜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。制定并获发布了人参、三七等55项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。团队还依托多个国家级平台,线上或线下方式,培训农民500余万人次,已在河北、安徽、贵州、湖北等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示范推广,指导示范和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200余万亩,为中药材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、方法与技术保障,大大丰富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。